重审巴斯范弗拉森的观察概念(4)

来源:现代科学仪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事实上,即使承认有些只能借由仪器探测到的实体是可观察的,也不会给范·弗拉森造成困扰:“毕竟,光学显微镜并未揭示出宇宙中的太多事物,不管其

事实上,即使承认有些只能借由仪器探测到的实体是可观察的,也不会给范·弗拉森造成困扰:“毕竟,光学显微镜并未揭示出宇宙中的太多事物,不管其影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何。”[4](P110)在他看来,只有当我们否认UOD的界线存在时,经验论的要点才会丢失。至于在何处确切地划出这条界线,并不会影响到建构经验论的核心立场。

五、观察与可观察性的意向特征

布艾肯斯(F. A. Buekens)和穆勒尔曾批评指出,范·弗拉森关于可观察性的自然化论题与可观察性的意向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之处[17]。一方面,范·弗拉森认为可观察性是具体对象X的一种外在属性,完全由X的相关物理属性、我们感官的生理与物理属性、X与我们感官之间的物理互动这三种因素所决定。换言之,可观察性能够仅仅根据物理学概念予以刻画,是一个物理主义概念。另一方面,如果说观察概念体现出一种人类的能动性和面向目标的行为,从而是一个意向概念,那么根据建构经验论对观察与可观察性关系的理解,可观察性同样也是一个意向概念。问题是,范·弗拉森在捍卫建构经验论时曾提出人类能动性和意向性的反还原论主张,认为对人类行为的意向描述无法忠实地翻译为物理主义词汇[18]。也就是说,意向概念不是物理主义的,无法予以自然化。

建构经验论者如何摆脱上述不一致性的指控呢?有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放弃反还原论,主张意向概念可以还原为物理主义概念;其二是弱化可观察性的自然化论题,认为只有我们显示(register)对象的能力能够被自然化,从而得到可显示性(registrability)的自然化论题。所谓“显示”是指这样的事件:类似于照相机显示对象X时在胶卷上形成X的影像,当人类在视觉上显示X时,在视网膜上形成X的影像。显示是看见对象的基础,后者是指意识到对象X的事件。因此,照相机无法看见对象,只有像人类和动物这样“拥有心灵”的生物才能够看得见对象。布艾肯斯和穆勒尔认为上述第二种方案更为可取。根据他们的观点,范·弗拉森对可观察性的刻画其实是可显示性的一个内涵定义:“具体对象X对我们是可显示的,当且仅当存在条件使得若我们置身于那些条件之下,我们便显示X。”[17]如此看来,可显示性正是范·弗拉森意在用“可观察性”这个词汇所表达的一切。可显示性不是意向的,上述不一致性的反驳因此归于失败。

尽管可显示对象的呈现对于观察是必要的,却不是充分的。根据布艾肯斯和穆勒尔的分析[17],观察的视觉过程涉及如下几种:

[E1] 视觉显示对象X;

[E2] 看见X;

[E3.a] 有目的的观看X;

[E3.b] 意在获取有关X信念的观察;

[E4] 信念性看见。

他们把[E3.a]和[E3.b]统称为[E3]“观察”,并指出“观察的理论负载只有这里的‘观察’意味着[E3]或[E4] 时才有意义”[17]。可见,[E1]和[E2]是[E3]和[E4]的必要条件,而[E3]和[E4]对理解科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科学观察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与观察者的研究旨趣相关的信念。需要指出的是,除[E1]之外,主体S在实施其他类型的视觉行为时均会拥有或导致一种有意向的心理状态。基于此,布艾肯斯和穆勒尔建议对于观察的分析框架还必须纳入观察者S的意向行为,这包括S为获得观察对象的信念而做出视觉注意的特定意向行为,以及当成功时S用语言表达那些信念的能力[17]。

范·弗拉森在谈到观察时曾经将人类与测量仪器进行比较:“从物理学观点看,人类有机体是一种特定的测量装置。就此而论,它具有特定的固有局限性——这将在最终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中得到详尽描述。”[3](P17)现在我们看到,他所谈论的实质上并不是观察,而仅仅是可显示性。由于忽视了科学观察的意向特征,范·弗拉森的观察概念尚不能令人满意,这不能不说是建构经验论的一大缺憾。

[1]Maxwell G.The Ontological Statusof Theoretical Entities[A]//Feigl H. and Maxwell G.(eds.).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Scientific Explanations,Space and Time[C].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62.

[2]Godfrey-Smith P.Theory and Reality: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76.

[3]Van Fraassen B C.The Scientific Imag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4]Van Fraassen B Representation:Paradoxes of Perspective [M]. Oxford:Clarendon Press,2008.

[5]Musgrave Versus Constructive Empiricism[A]//Churchland P.M.and Hooker C.A. (eds.). Images of Science:Essays on Realism and Empiricism, with a Reply from Bas C.van Fraassen[C].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197-221.

文章来源:《现代科学仪器》 网址: http://www.xdkxyq.cn/qikandaodu/2021/0804/548.html



上一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遗传学教学实践
下一篇: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论文_现代测量技术发展及面

现代科学仪器投稿 |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现代科学仪器版面费 | 现代科学仪器论文发表 | 现代科学仪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现代科学仪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